全民娱乐下的今天,我们该如何选择?

当下社会,互联网信息无孔不入,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无聊时,上上网,工作时,还是上上网。

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,改变了我们话语的内容和意义。娱乐代替了严肃阅读与思考,逐渐成为了我们主要的精神食粮。

我们没有了多余的时间去探寻生活之下到底蕴含了什么,这个世界是如此地丰富多彩,各种资讯层出不穷,变化如此之快。

我们害怕措手不及,害怕跟不上潮流,害怕被别人抛在后面,害怕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。我们害怕焦虑,害怕恐惧,那些在我们看来坚不可摧的,正转眼变得烟消云散。

在这信息爆炸时代,我们已经成为了信息的奴隶,主动选择越来越难,我们只有被动接受,眼睁睁地让自己的大把时间消耗在无尽地信息大海中。

这就是我们的生活,一个被微信,游戏,肥皂剧,真人秀填满了的生活。梵高的画无人能懂,百年孤独比不上王者荣耀来得刺激舒服,至于运动健身,到最后也不过是茶余饭后的哈哈一乐。

我们对各类娱乐新闻上瘾,我们依赖它,我们附和跟风,人云亦云,我们已不可自拔。

几乎可以预见,还会有更多的人身陷其中。我们经常说沉迷互联网会毒害青少年,却不知,所有自制力不强的人都将无力摆脱。

也许很多人觉得,不就追个剧,玩把游戏,刷下微博?这算不了什么。我们不知道的是,在这“高点击率,高点赞量”的哗众取宠背后,我们已不知不觉地跳进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渊,就像《黑客帝国》里所隐喻的那样,互联网就是一个以所有人为养料,给无数人造梦的机器。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,我们付出时间和金钱,让人肆意压榨。

它时间碎片化,有时还貌似免费,但本质是让我们高度成瘾,并无穷无尽。

当你在凝望深渊时,深渊也在凝望你。


所以,尼尔.波兹曼才会在《娱乐至死》中这样写道:“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,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。我们的政治,宗教,新闻,体育,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,毫无怨言,甚至无声无息,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。”

因此,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才会悲哀说:“到处都是水,却没有一滴可以喝。”

当真正地文化因为过度娱乐化,庸俗化,碎片化而逐渐失去生命力时,我们才发现,我们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所追求的,结果却并不是我们想要的。

文化在欲望的放任中成为了庸俗的垃圾,我们因娱乐而失去了自由,我们所热爱的东西,正一步步在控制着我们!

我们不再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去搜寻信息,相反,却是因为有了太多无用的信息而给我们生活制造了太多的问题!

我们已经懂得了太多的道理,却仍然无法过好我们的一生!

我们贴近地面行走,却无法在云端起舞!

很多时候,我们不知道自己上网到底是为了什么?对于网络娱乐的底线和边界,我们也一无所知。

我们只是知道,不能博人一笑的网络节目是不能吸引人的。我们一直在拿自己的生命时间和声音图像作交换,让自己空虚的大脑享受着一次次的精神按摩。

有时,并不是我们无路可走,而是我们主动的选择了一条舒适至死的路。

2016年,有人做过调查,我们平均每天花在娱乐APP上的时间为4个小时。如果按照每条资讯200个字,每天阅读30条来计算,一个月我们的阅读量为18万字,而《道德经》全文才区区5000多字,《红楼梦》也不过70多万字。

与此讽刺的是,我们花了大把时间浏览的泛娱乐文化内容,并没有给我们任何收获,结果只是一划而过。当我们真正需要去面对一本好书时,绝大多数人选择了望而却步,买书成为了藏书。


英国“铁娘子”撒切尔夫人曾经断言:“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。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,甚至一百年内,无法给世界提供任何新思想”。这话听着会让我们非常不舒服,但看看我们周围,从她说这句话到现在,我们的思想在哪里?毫不客气的说,民国之后,我们出了几个思想家?

而且,这种可怕的现象,至今仍在上演。

萧伯纳说,人的悲伤只有两种:一种是踌躇满志,一种是万念俱灰。

奥威尔害怕那些强行禁书,剥夺我们信念之人。害怕真理被隐瞒,害怕我们的文化被成为受制文化。

赫胥黎则担心人们失去了任何禁书的理由。因为当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时,人们在汪洋如烟的信息中,会日益变的被动和自私。真理被淹没在了无聊繁琐的世事中,我们的文化成为了充满感官刺激,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。

而最让我们现在忧虑的是,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,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,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!

尼尔.波兹曼提出过两个著名理论:一是媒介即隐喻,二是媒介即认识论。

波兹曼指出:媒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,但是,却从未察觉自己的生活是被媒介塑造的。

要知道,我们的生活并不是生活的本来模样,它只是媒介的投射。我们使用什么媒介,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思考方式,以此作出心理暗示并最终定义我们的生活。

所以狄更斯也在《双城记》中说:“这是最好的时代,这也是最坏的时代。”

我们一方面接受着各种信息,另一方面又用这些信息来扩充着我们的认知,认为所看到的就是世间的全部,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,挣着我们认知范围内的钱财。


面对这种泛娱乐化商业化,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清醒。不要盲目跟风,更不要被媒介所牵制。媒介只是我们用来了解世界的工具,而我们不应该成为媒介的奴仆。

在这个全民娱乐的年代,请看护好你的初心,你的梦想,想追逐就一定要大胆地去追。

媒介信息是无限的,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。我们应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,聚沙成塔,集腋成裘。一个能充分利用闲暇时间的人,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。

虽然娱乐本身并没有错,但我们没必要用笑声来代替思考。我们应该清楚,当我们在看电视,刷手机时,我们能得到什么?难道仅仅只是欢乐而已吗?我们只有知道了媒介的危险性,才不至于使自己太过迷茫。

我们无法改变周围环境,我们只能改变自己。如果我们不想由于享乐而失去自由,那我们必须学会筛选,学会主动规避,学会辩证的看问题,学会主动侵略性,批判性。娱不娱乐,或娱乐到什么程度,这个完全可以由我们自己选择。

长相和智商与生俱来,知识和智慧是可以靠后天改变的。


我们发现,赿是那种整天感到无可事事的人,对时间的紧迫感赿松,很容易把时间花在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上,而且,他们做事往往只着力表面,从不深究事物的核心本质;而那些格局高的人,不愿意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娱乐上,他们有自己的目标,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,应该怎么去得到。

有目标的人,永远闲不住。福楼拜说:工作是逃避生活的最佳手段。

也许,我们暂时没有办法改变现状,但我们可以先找到如何改变现状的方法。

这个方法就是:学会深度思考。

深度思考就是保持一颗平静的心,拥有钻研探索的能力。做到“知物由学”“格物致知”,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,凡事多问为什么,学会拆解事情,一点一点由外向内剥开,找出答案。唯有如此,才能明理笃行,百尺竿头,才能应对娱乐至死的悲哀现状。

那些有成就的人,无一不是把问题思考到极致,把事情完成到极致才成功的。他们从不敷衍了事,人云亦云,他们除了钻研还是钻研。

未来什么最稀缺?深度思考的能力最稀缺。一个人如果拥有了深度思考的能力,就等于一只脚已经踏上成功的制高点,拿到了开启梦想大门的钥匙。

所以,我们要有意识的重新阅读纸质书籍,多看书,读好书。改变一个人最快的捷径就是读书,一个人一生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学习方法,就是学会了深度思考。


所有成功的人都是热爱思考,喜欢学习的人;所有伟大民族都是善于思考,崇尚读书的民族。看看犹太人,日耳曼人,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,新加坡,再看看我们自己,文化不复兴哪来的民族伟大复兴?

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;如果一个人的文化生活被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;如果严肃的对话变成了博人眼球的段子;如果人们都蜕化为了被动的受众,那么,这个民族社会将危在旦夕,文化的命运也将在劫难逃。

如果布热津斯基的“奶嘴战略”是假的,就代表我们可以肆无忌惮的玩游戏看剧追星了吗?就可以不用学习任意放纵自己吗?就可以成为向自己妥协,以后不成功的理由吗?

如果“奶嘴战略”是真的,我们应该感到庆幸,如果你像我一样,同为那80%中的一员,我们已经洞晓了那20%精英阶层制定的计划。这时,我们难道就没有点想法吗?打王者的时候心里不慌吗?别人把我们当傻子一样哄的时候,还能笑出声吗?自己的前途,家族的命运都被别人牢牢控制的时侯,还是继续委曲求全,苟且偷生吗?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再努力,不好好学习? 

相关产品

评论